查看原文
其他

一甲子的回响 | 陈赓教育思想放光芒

砥砺奋进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07-18

陈赓大将

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丰功伟绩早已为人们熟知



作为

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师生、校友心中

永远的老院长

在哈军工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他的远见卓识同样令人钦佩

哈军工高起点创建与跨越式发展

与创建者、首任院长陈赓的办学思想

密切相关

让我们重温陈赓院长

为我国高等教育留下的宝贵财富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陈赓教育思想放光芒

陈赓院长在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哈军工”的过程中,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办学思想,“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为核心的治校理念,“教书教人”为基本原则的育人理念,“一中二主三严”(“以教学为中心”、“以学员为主、以教师为主”、“严谨严密严格”)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员”学生工作理念等一整套办学治校方略。在陈赓重视、信任、关心知识分子的作风影响下,哈军工上下形成了“两老办院”、重视科研工作的好局面、“一切为了学员”的好风气。



回顾来路

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明白我们从何而来

才能更加坚定将向何而去

就让我们再次回到

陈赓院长初建哈军工那段

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


陈赓创建哈军工

1952年7月11日,中央军委任命陈赓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陈赓说:“解放军是一只猛虎,创办军事工程学院,就是为猛虎添翼。当然,创业是艰难的,但是革命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军事工程学院也一定能从无到有。

1952年6月,陈赓受命由朝鲜回国,负责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创办“军工”(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军工”,后也称“哈军工”),白手起家,朝鲜战争尚未结束,陈赓在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多名专家设计组陪同下,乘飞机赴各地考察,最后把校址定在哈尔滨。


学院按军兵种需求,设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五个工程系、23个专科。1952年8月,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北京地安门恭俭胡同59号院。


他向紧急抽调来的干部们说:“军中无戏言。任务紧迫,时间不允许我们迟缓,筹备工作要立刻开始,争取三个月内基本完成各项工作,12月份迁往哈尔滨办公。”


建校之初,陈赓提出边建、边教、边学和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遇到难题便“借用尚方宝剑”,直接找毛泽东和周恩来。


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有关部委、军队和总部及军兵种领导参加的军工会上,陈赓站起来拱手环顾一周说:“各位政府‘大臣’,各位将军‘元帅’,兄弟才疏学浅,诚惶诚恐接受这个史无前例的任务,实在寝食难安,竭诚祈求各位军政首长,大力扶持兄弟一把共同来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任务。”

油画《运筹》


经过在北京三个多月奔忙,1952年12月3日陈赓带领筹备委员会迁往哈尔滨办公。军委确定,以西南军区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以及志愿军第三兵团为基础,迅速抽调一批干部。陈赓到达后,即刻组织建筑委员会,突击建设教学楼。


当时校址选在南岗区,周恩来批准将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址全部拨来作为扩建基础,让该校另择地点。不过这片校舍远不够用,市委又把文庙街一带250万平方米的乱岗地划拨来。第一期工程于1953年4月25日破土,陈赓挖了第一锹土。

正在建设中的军工教学大楼


当时苏联专家主张盖俄国式屋顶,1953年4月25日,陈赓最后拍板搞中国古典式大屋顶,但要求节约,“一不要琉璃瓦,二不要红漆柱”。施工时,他不顾自己的腿伤,常常爬上脚手架同工人谈,查看工程质量。五栋屋顶有军兵种特色标志,用普通灰瓦建成的带有古典风格的教学楼最终落成。

在房顶的设计上,陈赓采用了李懋之的建议,以“骑马军官”和各系的代表武器形象取代了传统屋脊上的仙人走兽。正脊两端的吻兽采用了老虎形象以示军威。


后来军委检查时,按当时国家建筑标准核算,节省了480万元。由于陈赓带头树立廉洁勤俭之风,军工自成立至“文革”开始,校内干部中没有出现一个贪污分子。

海军工程系


空军工程系



工兵工程系


炮兵工程系


装甲兵工程系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举行了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陈赓从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张宗逊手中接受了军委的授旗。

1953年9月1日,陈赓在军工开学典礼授旗仪式上讲话


1953年9月1日,陈赓在军工开学典礼大会上敬礼致意


1953年9月1日,军工开学典礼上的学员分列式进行中


在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来训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在陈赓请求下,毛泽东为“军工”校刊挥笔题写了“工学”二字。


毛泽东题写报名的《工学》报创刊号


仅一年时间,便开办起这样一所国内最高技术水平的军事工程学府,钱学森后来在参观军工后赞叹道:“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么短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院,在世界上也是奇迹。

不拘一格聚人才

“长征两万五”与“十年寒窗苦”

自己住平房而教授们住楼房

从创建军工开始,陈赓便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他常说:在学校,学员是“吃饭吃菜”的,教员是“做饭做菜”的,领导是“端盘子”的。


建校初期,最大困难是缺乏师资。旧中国科技基础薄弱,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很少,军工建校之初,虽有苏联顾问帮助,具体教学还要靠自己的师资完成。为此,陈赓求教于各技术部门,列出各教授名单,设法从各地抽调人才。


当时很多单位舍不得放人,他便拿着名单去请周恩来批示。这位开国总理日理万机,很难找到,陈赓只好在早晨或夜间到他的住所中南海西花厅去“堵”。


有一天早晨,他到那里时正遇见周恩来接见民主人士,客厅里坐满了人,陈赓感到不便闯进去便等在门外,待到周恩来上洗手间时紧跟了进去。周恩来见状问他怎么到了这儿,陈赓马上递上了一个调动教授的名单请批。

1955年9月27日,周恩来签发的授予陈赓大将军衔的命令


由于陈赓亲自抓人才,并有周恩来等的支持,军工在几个月内便从各地抽调来一大批教授专家。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上海市长陈毅,发现有一批在战乱中失散民间、生活无着的教授、专家,其中不乏国内著名科学家,故在华东军区司令部专门设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室,将他们收容。为支持陈赓办学,陈毅慷概地把研究室和盘托出,所有人员都给了军工,成为办学最初的教授骨干力量。

1955年,陈赓代表国防部在军事工程学院的授军衔仪式上宣读授学员军衔的命令


这些教授专家,大多来自江浙一带的名校或研究机构,习惯于南方大城市生活,初到哈尔滨,要过三“关”:一是“家庭关”,即家属不愿意离开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而拖后腿;二是“过山海关”,即从温暖的江南到寒冷的哈尔滨;三是“军队关”,教授们过惯了比较自由的地方院校生活,对严格的军队生活不习惯。


为此,陈赓特别强调说:“我们学院是全军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单位之一,我们应该成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模范。”在他主持下,学院党委提出了“政治上信任爱护,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方针,对教授专家的思想问题既要有教育帮助,又要认真解决具体问题。

1955年,陈赓在学员野营教育入营典礼上讲话


陈赓主张让专家、教授当部长,因为这些人是内行,老干部当副部长,做思想政治工作。他提出了“两老(老专家、老干部)办校”,将其称为学院的两根“柱子”,并在会上对教授们说:“我是枪杆子出身,一生戎马,赳赳武夫,不懂技术,办学校拜托诸位了,将来功劳是你们的,有错误打我的屁股。你们是学院的主人,而不是客人,要树立主人翁思想,安心工作。我办学校不过是跑跑龙套,将来学校要交给你们办。”


军工成立之初,住房条件十分困难,陈赓下令把一幢最好的楼房作为教授宿舍,自己同院领导住在一排小平房里,他还乐呵呵地说:“这比在朝鲜那个山洞好多了!”

1956年,军工院领导住的小平房


陈赓为了照顾教授专家的生活,专门修建了一个饭厅,并特意从南方请来厨师;为解决后顾之忧还亲自抓他们的家属就业、子女升学等问题。由于部队一些管理干部习惯于按师、团、营的标准对教授们配发物资,陈赓要求不再以这一套方式,而以实物特殊照顾。

1956年,军工专门为专家教授盖的老红楼


当时军队与地方的工资标准不一,教授们调到军工后,有些人收入要升,有些人要降,陈赓便规定哪一头高便按哪头定。当时学院轿车很少,陈赓规定一般领导外出不派车,专家教授外出可派车,购物、理发、洗澡优先而不必排队。看电影和节目时,教授专家坐在前面,校领导坐在后面。


空军工程系任航空发动机教授的梁守槃是从美国归来的博士,此前在交通大学任教授,有人认为将苏联喷气式飞机许多绝密材料给他看不妥。陈赓却认为梁守槃是爱国的知识分子,材料都应该给他看,如果封锁材料他就不能授课。后来梁守槃成为著名的火箭、导弹专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守槃教授


周明鸂教授,原是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研究员,曾与钱学森一起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开展过火箭及喷气技术的研究。他冲破阻挠回国,到武汉大学任教。周明鸂一到军工,陈赓便登门看望,还特意送来大衣等御寒用品,并推荐他担任校教育工作者协会主席。

周明鸂教授


1953年,周明鸂作为军工“五一”天安门观礼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时,陈赓专门将他介绍给毛泽东,毛泽东称赞说:“你们是军工的开国元勋啊!

苏联的经验“有的全学,有的半学,有的不学”,对学生既爱护又不许搞特殊化。


军工初建时设五个系、26个科、72个班,招收1000多名学员,各系、各专业要开设几百门课程,其中许多专业课程在国内还是空缺。为此,苏联提供了全面帮助,并派来了几十名专家。

1955年11月,陈赓(左二)在军工会见苏联首席顾问奥列霍夫空军中将(左一)、副顾问诺维克(左三)、叶果洛夫(左四)


陈赓在院党委会上强调说:“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全学,政治上不学,军事行政上半学。”他还解释说,对苏联专家在办学中的提议,先按人家的意见办,在办学实践中尽快总结自己的经验,有了经验再改。对苏联先进的技术要全学,必须将苏联的先进技术学到手;行政管理方面主要是学正规化建设的经验;政治工作不学,保持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1955年12月,陈赓(右一)陪同武元甲(前中)在军工参观实验室


1953年5月,苏联顾问团到达哈尔滨,陈赓亲自前往车站迎接,并特意安排首席顾问空军中将奥列霍夫住在市内的一幢小别墅里,对其余的苏联专家也在生活上做了周到安排。

首席顾问空军中将奥列霍夫


每逢中国或苏联的节庆日,陈赓都要设宴招待苏联专家。他特别对学院领导说:“不要把生活上的事情看做小事,我们都应当重视,这是关系到苏联专家能否安心在‘军工’工作的问题。”


作为军工院长,陈赓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为军队培养高级军事科技军官,各项工作均应以此为标准。他要求学员:有较高的政治素养,通晓军事,遵守纪律,能够掌握使用、修理、并懂得制造与设计,是精通技术的一流工程师。

1953年9月,学院举行第一次运动会,陈赓给运动员发奖


解放之初,全军官兵有初中学历者不过1%。1952年末,军工首期招生时经各大军区和海空军选拔了1040名学员,入学编成预科大队。对于部队保送来的战斗英雄,陈赓一方面热情关怀,一方面也亲自督促其补好文化课。


如进入工程系的战斗英雄谭国玉,入学前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自己也感到跟不上,要求退学回部队。陈赓鼓励他以“人在阵地在”的精神坚守学习阵地,还特意让人专门给他补习文化,后来谭国玉在毕业时门门功课考试都得五分。

谭国玉,后任工程兵学院院长,少将。


陈赓在军工期间,每逢新生入学都要看望,同他们一起谈家常,鼓励大家攀登科学高峰。


陈赓自1952年6月受命起,直至1961年3月病逝,一直担任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仅用了三年时间,一座现代化大学城就在哈尔滨拔地而起,并拥有一支2000多人的教学科研队伍。


从1953年至1966年,哈军工创立13年时间,共培养1.08万名军事技术人才,绝大多数分配到全军重要技术部门和科研单位。日后从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150多位将军和30余名院士,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没有陈赓院长

就没有哈军工的奇迹与辉煌

就没有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

蓬勃发展

一个甲子的时间过去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哈军工已成为历史

但哈军工的精神却被发扬光大

哈军工的事业正在被推向前进

作为哈军工后继者

使命在肩,光荣在前

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

我们奋勇争先!

推荐阅读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编辑 | 李颖超 李少硕 霍萍

信息来源 | 《陈赓大将图传》

海报制作 | 侯万龙

图片 | 哈军工纪念馆

排版 | 李千卉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